有感情的设计——陈宪淳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内设计师 来源: idc 国内设计师 时间: 2009/9/24




        设计师陈宪淳

简历:
1998年 获中山大学计算机学士学位
主要设计作品:
新浪中国(SINA)
搜狐游戏(SOHU Game)
竞立传媒(Mediacom)中国总部
群邑(Groupm)上海分部
传立传媒(Mindshare)北京分部
达毕思(Bates)北京和上海分部

代表作品一:正和恒基北京总部




代表作品二:北京TOPIRON建邦矿产资源有限公司





id+c:你在大学选修的专业是室内设计吗?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进入这个行业发展呢?
陈宪淳:不是的。选择什么样的路有时候不完全由自己决定,至少在大学的时候。像很多人一样,我对自己的未来也有过很多的憧憬,但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室内设计师。偶尔会有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开始的时候我很犹豫,但后来也慢慢习惯了。我最经常的回答是“做装修的”,因为这样很好理解,也就在这一刹那间,认为自己是一个做装修的,设计师听起来挺时髦的,却好像不实用。

  大约8年前,我受聘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Charlotte,North Carolina)iVaxo公司出任设计师的职位。那时候的主要工作是平面设计,兼职做销售。后来老板到中国发展了,我也就跟随着一起来到北京,然后就一步一步由几个人开始做,一直做到现在在北京和上海拥有分公司的Mi2。其实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混淆自己的角色,也许在内心的深处,我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室内设计师,只是一件事既然开头了,就应该用心地多方面地去尝试一下。

  现在回想起来,理想有时候就是在不经意间形成了的现实的一种反馈,这句话连我自己都不好理解,但就是这样。

id+c:你对“设计”一词有着怎样的理解?你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陈宪淳:设计应该就是一种规划,让“事情”朝着能“激荡心灵”的方向发展。
        对设计师来说,这里的“事情”可以是物件或是空间,而至于能激荡谁的心灵,这就要看设计师的境界了,这里至少能分三个级别:最初级的是只激荡业主的心灵;中间的级别的是只激荡自己的心灵;而最高级的是既激荡了自己的心灵,又激荡的业主的心灵。
  说起来只能苦笑,对中国目前的设计市场来说,大多数的设计师还只是苦苦挣扎在初级阶段。这里面有很现实的原因,大家都要吃饭。肚子饿疯了,人是很难有自尊的。于是您要什么我就给您什么,只要您买单。
  中间级别的设计师要么很穷,要么很有钱;前者很孔乙己,后者身不由己。
  最高级别的是大家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梦想,鱼和熊掌兼而有之,夫复何求?!
  当然这些境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许只是某个设计师在具体的某一个案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所以,今天,你高级了么?
  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项目,有时很高级,觉得自己真的是那么回事儿;当然,偶尔也会很初级,感叹人生为什么这么多的灰色。
  绝大多数的设计师都是很平凡的人,而平凡的人想偶尔不平凡一下,那最有效的办法是“坚持”。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坚持自己的伟大梦想,即使在其他人的眼里,你什么也不是。

id+c:平时有些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它们对你的设计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吗?
陈宪淳:没有什么特殊的,都是大家喜欢做的事,比如:读书,读各种各样的好书,历史、杂文、时尚、美食、漫画、科技,我都喜欢;美食,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北京能找到的,我一个一个去,乐此不疲;喝酒,喝各种各样的好酒,经常喝美,偶尔喝醉;聊天,和各种各样的朋友,天南地北,过程很享受;出游,到各种各样的海边,我在海边长大,一直最喜欢大海的感觉。

  基本上我属于享乐型的,对工作的影响也不一定都是正面的,假如作为一个设计师,那我一向努力的目标就是设计并快乐着,并尝试着将这种情绪传染给身边的人,包括业主。

id+c:你的作品色彩的搭配与空间中平面的处理都非常出色,能跟我们就此点谈点心得吗?
陈宪淳:每一个人对色彩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色彩的感觉是需要积累的,基本上在一段时间之后,对色彩的偏好就会发生变化,这与个人的经历有关系。最近我们的方向是在向自然靠拢,大面积的不饱和颜色作为基调,而艳丽的色彩越来越少,感觉自己在变化,越来越喜欢持久耐看的颜色。不过在内心的另一面,很抗拒这种感觉,因为偏好一种颜色的同时,就会失去更多的颜色,而注重色彩对设计师来说却是必备的。

  平面太重要了。其实在这一个领域做久了,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你对空间的结构有很直接的反应。而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也很简单,一个标准的办公室项目,我之前一般会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做平面:
  首先,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满布标准工位,清点一下人数;然后大致决定前厅、会议室、经理室、茶水间等的位置,所有的新增加的隔墙都是刚刚好沿着家具的边缘,假如隔墙刚好对在外窗玻璃上那就必须平均调整旁边工位的行间距,这样非常快的就可以完成一个大概的但工整有效的布局;在完成功能区域后,接着进行细致区域里面的平面划分,这个时候精力可以单纯集中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空间里,难度也就降低了,但这个时候的精力投入反而应该是最大的,而且平时所有的积累,无论是参考还是独创,都应该在这里发力,以最大的精力投入去面对一个相对简单的空间,一般就会比较容易出效果。

  基本上无论多大面积的办公室项目,用这种方法,设计的过程就会变得很简单,而且是几乎一样的步骤,屡试不爽。不要单纯的以二维的思考方法去思考平面,应该是整体空间的考虑,这样做出来的效果才会有强烈的系统质感。每一个面都不是单独的(即使它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师在创造空间的同时,更多的时候只是设法去找出空间中点、线、面之间其实已经存在的某种必然的联系,这更多是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发明。

  这样,基本上只要做完平面,整个空间的质感就会如同电影镜头般在脑海中浮现了。

id+c:看作品会感觉你是个很诗意浪漫的人,是这样吗?
陈宪淳:也许吧。
  我不知道你看过我们做过的什么项目,我做过的东西还挺杂的,夜总会、酒吧、餐厅、办公空间、展厅等。当然,最多的还是办公空间。这几年我或主持或参与了不少媒体、广告、IT等员工年龄组成相对年轻一些的公司的办公空间设计,如新浪(SINA)、搜狐游戏(SOHU Game)、竞立传媒(Mediacom)、葛瑞广告(Grey)、群邑(Groupm)、传立传媒(Mindshare)、达毕思(Bates)等等,这些项目中造型和色彩都是比较夸张的。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客户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舞台,我们只要用心去演绎就可以了,那当然非常好玩,做得异常兴奋。也有一些项目,像VISA中国总部、必和必拓、英国电信等,既要出效果,又需要相对收敛一些。但其实这种项目更难,随性放开很容易,适当的尺度却是最难把握的。

  不过现在大气氛很开放,大家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潮时尚的事物,即使是很传统的客户也是有空间可以挖掘出一些比较时尚的东西。设计师不应该只是一味满足业主的要求,必须有一些坚持的标准,通过诚恳的沟通去争取一个双赢的结果。因为对整个行业来说,大家都应该有拉动提升的义务。

  不同的项目好像会带出不同的感觉,不一定都是很诗意、很浪漫的。不过假如可以的话,我们会尽可能让我们的作品充满感情,因为只有这样,事情才能做好。

id+c:如果没有在做设计,你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呢?
陈宪淳:销售,推广一些用心营造好心情的产品,比如说Apple,那会是我的另一个梦想。

id+c:最想要听到的别人对你本人或作品的评价是什么呢?
陈宪淳: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啦,现在应该是“很用心,有意思!”

id+c:作为一个管理层,能跟我们谈谈设计公司管理方面的内容吗?
陈宪淳:我一直在说“我们”,这其实就是一种管理的态度。

  一个完美配合的团队,或者说体系,对设计公司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团队不一定很庞大,三五人即可,用心去发展一个或者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团队,公司就会快速而稳健地壮大。Mi2设计团队一直在倡导不加班的工作方式,这在设计公司中是非常少见的,其实平时我们的工作非常繁重,但是心态很放松,巧妙的激励方式配合清晰的分工会让整个团队在提案阶段异常亢奋,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能保持细致和耐心。强烈而直接的去表达你的责任心,试着尽可能地去营造并分享快乐,不断去传递这种情绪,大家就会有归宿感,团队就会有非凡的战斗力。

  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尊重生活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
  所以,你也可以像很多人的直接反应那样来理解我们,Mi2代表Mission Impossible(无法完成的任务)。
 
  顺便我想谈谈此次随本专栏刊发的这两个案子,因为它们和我之前的风格似乎有很大的出入。回想去年在id+c杂志上发表的搜狐游戏办公空间的设计,还有几个月前,也是在id+c杂志主办的一个小型演讲中我讲到的竞立传媒的案例。这两个案例都是色彩丰富,造型奇特,天马行空,视觉夸张,效果强烈。这两个案例都先后被很多的媒体发表过,也有一些不错的影响。然后在那个时候,甚至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好像在无意识中给自己的设计风格大致定了位,我就是做前卫的空间。这曾经让我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就是中国的Karim Rashid。

  但就是在那次演讲中,一个听众有意或无意的提问,在后来的细细回味中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他的问题是:“室内设计不是展览,是不是应该更长久一些?”其实当时我的回答是有点不屑的:“为什么一定是长久的?每年的巴黎时装周都有很多所谓‘华而不实’的设计,而正是这些设计引领着整个设计界不断前进。”说来惭愧,我每次都能给自己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然后虽然大家都不愿意,但经济危机还是来了,整个业界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很多的项目都在压缩预算。北京的情况也许不算很严重,但同样不可避免。残酷的竞争开始了,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压缩造价?这成为设计公司首要考虑的问题,而正是因为对设计和质量一向孜孜不倦的追求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让Mi2能比较轻松地渡过难关,为我们赢得利润和名气。这个过程经历下来后,作为一个平凡的商业设计师,我很真切地体会到:充分了解客户的需要,找出高性价比的、合适的设计,对设计师与设计公司来说,永远都是提高自己竞争力的不变法宝。

  所以,这次带来的两个案例,都具备“很好地把握客户需求+很高的性价比”。虽然他们不像竞立传媒、搜狐游戏那样是一种视觉大餐,但对大部分的商业设计师来说,更像一剂止泻药,让你不再一味下滑。相信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不用昂贵的材料,简约的设计一样有非常好的效果。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