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坝峡谷探碉房'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设计与装修 时间: 2013/3/26 10:07:00




撰文 董静

    碉房是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不同地区的碉房在形态和用材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地理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八角古城里的藏族民居,主要用材是土。不仅仅是八角古城,在藏族活动的区域,处于土层深厚而缺乏石头的地区,比如在石渠、甘孜等地,藏族民居大多数为夯土建筑,土是最重要的建材。只是在梁柱、门窗等处使用木材。

    进入川西雅江扎坝大峡谷之前,途经道孚县,这里的藏族民居因媒体的传播而赫赫有名。道孚位于高原向峡谷的过渡区域,这里降雨量增加,有大片的森林覆盖。因此,藏民的民居开始大量使用木材,整根的原木重叠起来组成墙体。由于木材易于雕刻和涂色,民居的门楣、窗框全是雕刻的图案,内部空间的彩绘像宫殿一般华丽。

       两栋石碉房

      碉房的屋顶是晒麦场

      层高达到四到五层的碉房

       碉房脚下的鲜水河

       峡谷间的古碉楼已经残破

       古碉楼顶部特写

    继续向峡谷方向前进,藏族民居又发生了变化。竖立在大峡谷岩壁上的碉楼则是另外一番面貌,它的主要用材是石头,远看它几乎是从山体上的一个个突起。要靠近视线中这些神秘莫测的碉房,必须进入大峡谷,历经惊心动魄的行程。

    去扎坝的公路是在峡谷半山腰开凿出来的,路很难走,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汽车是擦着路基颠簸着缓慢地行进,路基旁边便是深达一两千米的悬崖。一路上,只要是汽车出任何的一点问题,或者驾车时精神稍有松懈,必将粉身碎骨。

    车子艰难地拐过一道道陡峭而弯急的生死关口,攥着方向盘的手已经被汗水浸湿了,我们终于接近了视线中的碉房。巴里村有八九户人家,座落在峡谷半山上,错落有致。房子完全是石砌的,墙体用片石和粘土砌成,厚约1m,碉房高达四五层,有两户人家的碉房围绕着古碉楼兴建,高大而厚实。墙中央有用白石嵌成的人形和牛头的图腾。

    与汉族“庭院深深”的向平面内展开的民居形式不同,藏族民居是向上发展的。无论是夯土的、木头的,还是石砌的。藏族碉房大多是楼房,很少平房。一般为3层,一层多为养牲畜,二层是日常生活起居会客之处,三层一般设有经堂,供佛之用,屋顶的平台用来晾晒谷物。
碉房多为层楼,主要是为了安全,藏族民居一般都存在于自然环境原生的区域,有动物甚至野兽经常出没,住在高楼上可以防止动物的入侵,也可以防御外族的进攻,同时又解决地面潮湿等气候问题。

       木结构挑出的厕所

      窗框四周涂有白色作为装饰

       斗形窗有防御功能

       房梁上挂着“臭猪肉”,被扎坝上人视为上品,家家户户都要熏制存放

     室内家具

       位于二层的起居室
信仰的神性,在扎坝民居中体会得尤为深刻。它的层高普遍高于其它地区的藏族民居,扎坝地区的石碉楼房屋基础呈长方形,一般为四至五层楼,高约20 m。可见石头垒砌工艺之高超。在门楣、窗框等重点装饰的部位,能够看到抽象的星星、月亮和白云等图案,在墙面的上端,也用涂料粉刷成白色。这些朴素而原始的装饰表达了宗教性的精神追求。

碉房四层平坦的屋上,是山地中一块难得的小广场,可以晾晒谷物,也是人活动的场所。此时鲜水河在脚下奔流而过,这条大河从遥远的康北草原奔腾而下,在与纽日河汇合后河床陡然变得狭窄,落差增大,河水变成了咆哮的野牛,直向南冲去,冲出了扎坝大峡谷。

这样封闭的自然环境,让扎坝民居保持了他最为原始和本真的面貌,也让古老的走婚习俗延续至今。在鲜水河峡谷中生活着几千扎坝人,他们分布在道孚县与雅江县交界处的几个山乡中,因为走婚而保持了不分家的大家庭,在家族的凝聚力之下民居建造的高大而坚固。这里的民居形式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走婚这样特殊的婚姻形式,也成为影响民居的原因之一。

摄影:余平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