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下的风水宝地- 浙江独山村'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设计杂志 时间: 2012/9/5 11:26:00




撰文 王剑云
  出遂昌县城往西南行约50 km,就见青翠的九龙山麓环抱之间,乌溪江水缓缓流淌,江东畔一座陡峭的孤峰遗世独立独立于众山之间(图03)。这座山峰名叫天马山,八百多年以来它一直庇护着一个山村,这就是独山古村。独山村,也因为独立的天马山而得名。第一次听说独山村是十多年前,在给两年级学生上建筑设计课时,吩咐学生假期回去考察家乡的建筑实例,一位遂昌籍的学生带回了独山古村的照片。自此这个古朴而又有丰富人文蕴藏的山村就走进了脑海中,之后两次走进这个山村,对它的认识从图片的浅浅印象变成了直触心底的深深感动。

一、古村环境与选址
  位于乌溪江东侧的独山古村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图04)。村东紧贴着蜿蜒逶迤的九龙山麓(九龙山主峰海拔1700 m左右,是浙江省第四高峰),南北被山麓层层环抱,村西则面对孤峰独立的天马山,隔天马山与乌溪江邻(图01)。乌溪江在没有公路的年代曾经是通往遂昌城的交通要道,顺水南行可到不远的王村口古镇,并一直通向福建省境内,这使得山村与外界有了方便的交通联系。村前的天马山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山中有小赤壁、栖灵岩、石楼、石户、石天窗等十多处名胜,明代万历年间的遂昌知县、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曾登临天马山远眺浦城写就《赤壁望浦城》一诗:“栖灵岩下碧泉分,石户天窗时出云。夜踏仙梯满霞气,海光初映武夷君。”
  村落的选址,按村民的说法,此地东靠九龙山为灵秀气脉之源,西环乌溪江自南而北为聚气之媒,前后左右有九条大小山脉直奔乌溪江,与独峙江边的天马山,构成“九龙抢珠”之势,是风水宝地。对照中国古代最佳村落选址图式,独山村的选址与古代风水思想吻合(图02),比较特殊之处是村落和水的关系,村落和水流不是直接面对,而是被村前的天马山所隔。虽然村民用“九龙抢珠”的风水宝地解释之,但究其原因,恐怕也与选址时先民对村落的防御做了较多的考虑有关,如此选址把天马山作为一道天然屏障使得山村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无论是从前从水路过,还是今天在公路行,都很难发现天马山后隐藏着的独山村,村落设在南北的两个入口都建设了寨墙和谯楼,而这两个入口是村落与外部联系的结点。先隐蔽然后利用地势构筑寨墙防护构成了完善的村落防御能力。

        独山村选址与环境的关系图

        独山村总平面

        乌溪江、九龙山脉、天马山——构成独山村的外部环境要素


二、古村的历史与布局
  据《平昌独山叶氏宗谱》记载,南宋孝宗年间(1163-1190)尚书左丞相叶梦得(松阳人)的曾孙叶峦,自松阳县古市卯山后迁居独山,始形成村落。历元至明初,朱、叶、周、邵诸族共居之。明天顺后(1465),朱姓大户以及周、邵两姓相继外迁,自此后村中以叶姓聚居为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叶以蕃殿试得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一时间独山文风卓盛,名士辈出,胜迹日辟,村容大壮,民间甚至有“独山府”之称。
  村落的整体布局以南北走向的俗称“明代一条街”的道路为主要街路,由这条街路向西和东延伸出几支东西向的小路,构成山地村落常见的鱼骨状路网。民宅沿着这些小路依山就势灵活布置,村内重要的建筑如叶氏祠堂、葆守祠(小叶祠)、隆庆牌坊等都沿着明代一条街布置,使得这条街路成为村落地理和精神意义上的中心。村落的南北两向以寨墙和谯楼构成边界,目前南侧的部分寨墙和谯楼依然留存。

        在天马山鸟瞰独山村

        明代牌坊及其细部

        叶氏宗祠外观

三、古村的建筑
  清晰地记录一个聚落历史痕迹的是建筑物。在独山村,记录着它兴衰的历史建筑有好几处。其中明代隆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199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村主要街路南端从南谯楼进入古村的必经之处。石牌坊所记录的历史是独山村荣耀的一段历史。它建于明隆庆三年(1562),用花岗石构筑,三间、四柱、五楼,高8.4 m,宽11.72 m,深4.13 m(图05)。明间额坊刻双龙抢珠雕,其上部题有“洊膺天宠”四字,小额枋署“封工部营缮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叶弘渊由子以藩贵立”。牌坊由当时的遂昌知县池浴德所立。村路北端的叶氏宗祠是村民的精神和文化中心(图06、07),宗祠始建于明初,屡经毁灭和重建,现存的建筑是康熙年间重建并于1984年修葺过的。叶氏宗祠三进三开间,第一进为戏台和厢房,第二进是报本堂,第三进为享堂是供奉祖先排位的。建筑硬山顶,封火墙,二进明间为石质方柱。宗祠门前设围墙拱卫,街路贯穿祠前(图08)。
  谯楼和寨墙是防护建筑(图09、10)。据考证,现存的南谯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数度修葺。谯楼门洞的对外墙面由石劵构成,内部木构两层楼,楼墙开小窗以供观察寨外。寨墙顶部宽1.8 m,由大石块垒砌而成。寨门内外由卵石铺砌的古道联系村落和乌溪江。踩着飘落的树叶、被岁月磨光的古道慢慢走进村门,幽幽的古意让人沉迷。
  独山村民居建筑亦颇有特色,它们在布局、用材、尺度、风格上与周遍环境浑然一体(图11、12)。建筑墙基用大小挑选过的鹅卵石垒成约1 m多高,木构架外常用黄泥夯土做外墙,屋面的小青瓦简洁、朴实,而一些建筑细部则以精巧的木雕或砖雕装饰。村中街路均用卵石、石板精心铺设。
  除了建筑物以外,村落的历史还记载在像古井这类更小的构筑上。如明正统年间的古井记载的是朱氏曾经聚居的历史,明隆庆古井究其位置可确定是叶氏家族所建所用,井栏上刻的“孤松清泉”四字淡淡地透出些许曾经的居住诗意。天马山脚的一口井栏已无存的无名古井则像一只古老的眼睛张望着今日的独山。


        叶氏宗祠华丽的建筑细部

        叶氏宗祠门前的“明代一条街”,它是村里的主要街路

        南谯楼寨墙外观

四、行走后记
  游走在独山古村,不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这就是这个村落既是村民祖祖辈辈以智慧营建的美丽家园,也是大自然和谐的一部分。事实上,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就是如何重新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在这一方面许多传统聚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们以教示,把这些凝集人类智慧遗产的传统聚落保护好留存下去是我们今天的历史职责。独山古村早在1991年就被列为浙江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加上它地处省内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浙西山区,以及村民朴实本分,所以相对而言它遭受的人为破坏较少,村落形态、历史建筑都有较好的留存。但是如何保护这个古村落以抵抗时间造成的自然毁损仍旧值得关注,另外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改善村民的居住质量也必须重视,一个没人居住的空壳即使村庄保存的再好也是缺乏活力、意义苍白的。
  文行至此想起独山村的人,尽管与许多偏僻的乡村一样,在这里遇到的只是不多的老人孩童,但村民的纯朴好客令人难忘。路遇的村民叶文长大叔热心陪我们登天马山鸟瞰整个村庄,自豪地讲起村落的史话,又带我们找到无名古井和他家附近的隆庆古井。临走,他还不忘将自家做的青团子与萝卜让我们带走,让一份质朴永远留在我们心底。

        南谯楼村内外观

        典型的民居建筑外观

        村中石砌的街巷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