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开古道上的村落——霞山'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装饰设计 时间: 2012/10/18 10:34:00




撰文·摄影 邰惠鑫 赵淑红  

  溯钱塘江源头的马金溪而上,沿着徽开古道向徽州而去,从浙江的开化县城向西北行大约30多里的路程,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名曰“霞山”。跨越千年、穿越浙皖两省的徽开古道曾经是徽商经陆路通往闽浙赣的重要通道,霞山便是这通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霞山古村落北依来龙山,峰峦叠翠;南环马金溪,溪流映碧,真可谓山清水秀,环境清幽。古时的霞山曾有“青云岭峻、元水清流、丹山拱秀、紫雾崖深、蓝峰插笔、碧潭钓月、绿野耕云、翠嶂列屏”等霞山八景。开化县历来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全县共有进士214名,宋代的大儒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曾在霞山马金溪之畔的包山书院讲学,尊儒重教,文风鼎盛。宋皇祐四年(1052),霞山郑氏始祖郑慧公迷恋霞山景色,迁居霞山。后因家族人丁不旺,便招赘汪崧(霞山汪氏始祖)为婿,相互扶持,共同发展。至元代末年,郑氏家族分为三房,汪氏独立发展,霞山分为上下两村,郑汪两姓分别聚族而居,村落渐成规模。明代初年,徽商在开化一带经商贩木的贸易兴起,依赖于途经霞山的徽开古道和村前的马金溪——徽商经商贩木的黄金水道,凭借着开化以及浙西山区丰富的林木资源,郑氏家族参与其中。这种经商贩木的商业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从而造就了霞山村落几百年的繁华。郑氏家族由此走上了一条士农商一体发展的道路,成为开化望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代霞山村民与能工巧匠建造出众多的村落建筑艺术精品。盛时的霞山村落中有园林、书院,有祠堂、钟楼、寺庙、桥梁、水碓等,商业老街上还有不少酒店、肉铺以及出售南货布匹、南货贡面等的商业建筑,可谓建筑类型丰富,几乎囊括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建筑内容。如今的霞山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及民国时代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约300座,村落基本体现了民国时代浙西山地聚落的历史原貌。即使在今天,走进这个古村落依然能够感受到氤氲的古风。

        霞山村鸟瞰

       卵石墙体,旧房拆除后,卵石还可以继续使用

       街巷蜿蜒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戏台

        老街南货布疋店

  霞山古村落的总体布局由北而南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反映出宗族文化与商业文化两种因素的重要影响。村落北部呈现典型的血缘聚落结构特质,即以宗祠为核心进行聚落空间组织,民居建筑按照血缘关系所属围绕祠堂——裕昆堂、爱敬堂、永锡堂布置,形成对祠堂的拱卫之势;村落南部则明显呈现出商业因素的影响:以马金溪和古道为基准,村落基本呈近似辐射状布局,主要道路皆保持由北而南与马金溪、古道商业街近似垂直的走向,保证了对外交通的通畅。街巷是最能体现聚落特质的一类空间,霞山村落内的街巷大都曲折迂回,看似无序的街巷只有村里人最熟悉它的走向,外人进村,东转西踅,如入迷宫,很难找到出路,所以霞山又有“迷宫”之称。这也是多数开放性的村落防卫措施之一。

  霞山民居与徽州民居类似,以“合院+天井”为基本单元。合院的形式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大都三开间,两厢房,与正房相对隔天井的南侧用高墙封闭即为三合,建成下房即为四合,当地也称之为“三间朝对”。所有的建筑均为两层楼房,正房明间为敞厅,两次间为卧室,敞厅后金柱间做太师壁,楼梯即在太师壁后。建筑主入口均设置在南向或者东向,南向时一般设在中轴线上,东向时设置于东南角占据一间厢房的位置,垂直于轴线进入。霞山郑松如宅、暗八仙、梨园聚、中将宅等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典型民居建筑。

  霞山居住建筑的外观形式也与徽州民居的风格相类似,马头墙、砖雕门楼、青瓦、白墙等外观特征一应俱全。霞山民居两侧山墙做成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与韵律,但是与徽州民居不同的是一般马头墙均不超过屋脊。居住建筑的大门是重点装饰的部位,门上的挑檐必不可少,富裕的人家大门外框采用条石做成,上有精工细雕的砖雕门罩,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和财富,普通人家多数是在门楣上绘制黑白图画加以装饰。霞山建筑外墙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条件,即用河滩沙土掺入白灰形成三合土砌筑卵石,卵石和沙土均来自于马金溪。为增加墙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沿墙体高度每隔1m左右,用砖平砌或斜砌形成一条砖带,起到取平砌筑面的作用,类似如今砌体结构中的圈梁,而墙体四大角和较长墙体中部的砖柱则类似构造柱,共同加强了墙体,此种卵石墙体砌筑高度可达6~7m。霞山田少人稠,自然不可能利用太多的粘土来烧砖,而采用卵石砌筑墙体则可以很好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卵石资源,同时卵石也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旧房拆除之后,卵石还可以继续使用。

       民居梁架雕刻

       汪氏祠堂牛腿木雕

       汪氏祠堂牛腿木雕

        石雕柱础

        白虎石刻

       青龙石刻

  霞山的祠堂目前存留的有汪氏宗祠槐里堂、郑氏支祠爱敬堂和永锡堂以及郑氏大宗祠裕昆堂遗址。祠堂的形制均为五开间,天井庭院形式,一般分戏台、享堂、寝殿三进,庭院和建筑的尺度往往比民居大得多。祠堂规模的大小则根据基地情况,家族经济实力和祠堂的地位不同而不同。其中郑氏后房支祠爱敬堂始建于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迄今已有566年。虽经多次重修,但享堂木构依然为明代原物。线刻木雕简洁大方。爱敬堂原是郑氏后房二世祖郑旦为接待明代“三元及第”的宰相——淳安人商辂而建,所谓“前为知交之所,后为荐享之区”。商辂为之题写了“爱敬堂”的匾额及“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楹联,现今仍悬于享堂板壁中央。汪氏宗祠槐里堂最后一次重修历时十六年,汪氏家族举全族之力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直持续到民国六年(1917年)始毕。祠堂内有民国元老于右任所题“汪氏宗祠”及“槐里堂”牌匾,建筑内部戏台、享堂和寝殿的木雕装饰比比皆是,琳琅满目,可以说是霞山木雕的集中展示和精华。槐里堂是目前浙西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

  霞山建筑外表朴素无华,但内部装饰却极为精美,其中主要的装饰手段集中在建筑雕刻上,即霞山三雕:木雕、石雕与砖雕。霞山木雕广泛存在于民居和祠堂等建筑中,大到屋柱梁架、回廊栏板、牛腿撑拱,小到隔扇窗棂等建筑结构和装饰构件上,造型和题材尤以人物、动物、花卉,以及三国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习俗等为主,也有霞山景色等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图案,此外还有仕女形象的牛腿木雕,这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时代是极为少见的。汪氏和郑氏祠堂内的牛腿木雕一般高达1.2 m~1.5 m左右,大都采用圆雕手法雕刻成为完整的图案,显得磅礴大气。霞山砖雕则主要集中在祠堂和民宅的门楼、门罩、外窗等部位,其中尤以门楼、门罩居多。以动物题材如鳌鱼翘角、狮子滚球、双狮对舞等为主,琴棋书画、花草虫鱼也较为常见,更有许多人家的门楣上以名诗佳句作为题材的,更体现了霞山郑氏诗书世家的风格与传统。霞山石雕多用于建筑栏杆、门墩、覆盆柱础、旗杆墩、花盆、炼功石锁等处,风格较为粗犷,缺乏木雕的精细,图案种类也不多。但不可否认,石雕艺术也有着对于这座古老村庄的独特有价值。

部分照片由马金镇政府提供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系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