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时间: 2011/6/30 13:48:00




摄影•撰文 余平 董静

抵达凯里市区的时候,长途汽车站最后一班去西江的车已经出发了。这一地区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又以苗族的聚集最为集中。在苗寨人家安顿下来的心意坚决,便租车赶往最大的苗寨——西江。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绕山随水,车子一会儿爬上山头,视线豁然开朗;一会儿又绕进山谷。山连着山,层层叠叠,无穷尽。

        吊脚楼密密麻麻,顺山势而建

        “掉角半边楼”与“吊脚楼”示意图

        吊脚楼平面图

四周的山围合成一个襁褓,将苗寨揽入其中。两座山包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千余户苗族人家,从山脚下一直排到山顶,青黑色的瓦顶将青山覆盖。一条白水河从脚下流过。一切都是那样平静而祥和。在夕阳的笼罩下,我这个外乡人住在苗族人家,与山水一起沉沉地睡去了。
面对生存的艰辛和建造居所的重重困难,人类总是能够找到应对的方法。在我们拥有无所不能的科学技术的今天,这些方法还是闪耀着一种来自于人类本能的、与天地相融合的智慧光芒。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延绵的大山几乎没有建房需要的平地。用木结构在坡地上搭建起依托于倾斜地形的平台,在此之上建起苗族人的吊脚楼,既利用了手边的材料,又顺应了地理气候条件。

走过一个不大的寨门,沿石阶而上,坡度较为陡峭。经过一户又一户的人家。苗族人家的房子顺着山地的坡度建在向阳的地基之上。房基是由石头垒砌而成。大石头的缝隙里插着片石,这些石头不需要黏合,就这样紧密且坚固底排列在一起。苗寨的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吊脚半边楼”与“吊脚楼”两种类型,多数为“半边楼”。“吊脚半边楼”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

        石头插接而成的房基

        在大山的围护中,苗族人家的吊脚楼覆盖了两座山丘

        吊脚楼没有固定的朝向,根据地形地势灵活多变

到投宿的苗族人家的时候已经是天色全黑。由屋外的梯子直接上到二层的平台上,这样就不用经过底楼的牲畜农具屋。此时,全家人正围坐在二层的堂屋中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喝上一杯。堂屋与美人靠相连,组合成半户外的空间,这里是家庭的中心地带,较为宽敞,有休闲、待客、娱乐、用餐、交通枢纽等多种功能。二楼楼面半虚半实,“半边楼”靠里为实,挖火堂,砌炉灶;靠外为虚,铺设木板,设廊小憩。穿过堂屋走进那间暂时属于我的木屋,房间的地面是杉木板,四壁也是杉木板,历经岁月的抚摸,木头的颜色已经发黑了,仍然显露着清晰的纹理。三楼是吊脚楼的顶层,此处是苗家人用来堆放各种粮食和杂物的地方,较低矮,由室内楼梯进入。两山面多不封闭,有的四周墙壁亦为半开敞或全开敞,设板壁围护者也多前后开窗,因此整个阁楼层空气连通一体,对储存、风干粮食极为有利。

在寨子里边走边看,遇到老乡正在兴建吊脚楼,就仔细研究了一会房子的建造过程。透过正在建造过程中的民居,可以清晰地看到房屋的结构。整个建筑是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木尖索眼架劳。建房所用的木材和石材,都需要用人力或者骡子、马匹在山地间驮运,一栋普通吊脚楼修建一般要花两年时间,第一年垒基搭架,第二年进行铺板、开门开窗及其他设施的修建。因为要合理利用地形,所以吊脚楼没有统一的朝向,在山坡上自由灵活。苗寨建房子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其中充满了憧憬和喜悦。经主人之手,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吊脚楼,传递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美好感情。

        西江苗寨的主要街道

       吊脚楼结构示意图

        白水河从脚下流过

由木板组成的房间对温度屡创新高的夏季,一点抵抗力也没有。吊脚楼里最凉快的地方就是堂屋前面的半户外空间了。倚坐在美人靠上,视线所及的是层层远去的群山怀抱着密集的瓦屋顶,屋坡不大,出檐深远,流畅自然。四周的高山挡着风,保护着苗寨。就这样静静的感受着这眼前的和谐景象,时间就流走了。有劳动归来的苗家人扛着农具落日将山的边缘染成红色,暮色中瓦片的青色更浓了,渐渐有炊烟升起。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逐渐隐退在夜色中,一盏、两盏……千家灯火点亮了两座山梁和满天的繁星交相辉映。

        临河的吊脚楼

        吊脚楼前的小路

        吊脚楼多数用石头做房基

        门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