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与丰富的辩证统一体——北京百子湾1号住宅区中学's Archiver

类别:教育空间 来源: idc 室内装潢杂志 时间: 2011/11/11 15:24:00




设计 / 王昀
撰文/寇佳意

工程名称:北京百子湾1号住宅区中学
建设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1号院
建筑面积:11 000 m2
占地面积:25 700 m2
方案设计时间:2003.06~08
设计单位:方体空间、北京市建筑工程设计公司
摄  影:贾方

  在京城东部地区,新近建起的百子湾一号社区颇有名气。之所以广受关注,一是在于其巨大的规模与优秀的设计,二是因这片社区中的两栋与众不同的白色建筑——由北京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昀设计的幼儿园与中学两所社区配套设施。今天将带您走入其中的主体建筑百子湾中学,作一次全新的学校空间体验。

  建筑方案的设计早在几年前已经完成,后经建筑师长时间不懈的工作与努力,终于在去年同社区中的其他建筑一并建成,现已成为王昀先生建筑实践中的又一代表作品。两栋建筑均位于社区南部的一块规整的建筑用地之中,中学与幼儿园分别坐落于矩形地块的北部与东部,风格统一,遥相呼应,十分显眼。

        中学南侧立面

        学校入口

        中庭

        一层平面图

  沿着社区干道向南走到路的尽端,于转角处向西南看去,一个巨大体量的白色矩形建筑赫然立于街道的一侧。初到此地还未及做足心理准备的访客,多会被这栋建筑的第一印象所震动:一百余米长仅十几米高的三层建筑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倒放着的细长比例的连续的建筑立面,立面上三条水平条窗横向贯穿墙体的始末,建筑水平向的动势显得非常强烈。入口在立面上凿出了一个三层通高的巨大洞口,宽大的台阶踏步直接将人从地平标高引导至建筑内部二层的平台上。整个建筑无论从尺度上还是立面上都体现着一种大气的设计手法,从街角处看到的确是磅礴得甚至有几分霸气的性格建筑。

  围绕建筑与场地一圈可以很明显的感到一种潜在的高度逻辑化的秩序。场地的设计同建筑一样的简单清晰:方整的地块北面一条被长长的建筑彻底占据,其余部分除了转角处一个小巧的看台外空无一物,全部规划为操场。建筑面向操场一侧的底层开有数个通向操场的洞口,这样处在长达百余米建筑内的学生均可以便捷地找到通向活动场地的通路。建筑作为实体将场地北端完全挡住,一来将向阳地带留给学生活动,二来阻挡了冬季寒冷的北风。同时作为围合体,建筑的出现使得场地有了方向这一属性,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按照“面南背北”有方向性地展开。不论是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路易斯·康关于“人在场所中的自我认定”理论,这些均源于人的背向封闭、稳定与面向开阔、可变这一秩序条件。场地、建筑一南一北的简单安排,不仅是对于学校活动内容的分析与提炼,更是对于活动的主体“人”在生理与心理上的精心呵护。

  再次回到建筑北面的巨大入口,拾阶而上开始建筑的探访之旅,上到二层后才发现这所学校的内部别有洞天。外部看来的长方形体量在一层是一个“实心”的台基,而在台基于二、三层抬高的同时,在其中心位置留出了一个两层高的中庭。即从建筑的外部沿台阶上到二层后所处的位置是变为“回”字形布局的建筑中心的露天广场。广场沿建筑的长向伸展,仍是一个狭长的场地,围绕着中庭一周的四面墙体均开着尺寸、间距统一的竖向落地条窗,整齐的条窗序列接收到射入中庭的光线,照亮了墙体内侧环绕中庭的内廊,又于内廊的另一侧墙体上留下了一列规则的光影。

  由此,我们逐渐发现了这座建筑空间的丰富与特别。首先,建筑的主入口并非处于我们习惯上的一层,而是直接将学生引向二、三层的教学区。其次,二、三层的中庭也非我们习惯意义上的中庭空间。由于建筑没有将中庭完全围合,而是在入口处留有缺口,所以这部分空间虽在建筑内部却并不属于建筑,似乎理解为由外部经建筑入口流进建筑的外部空间更为合适。如此一来,建筑的内外边界变得模糊,而空间的连续得到贯彻,一种全新的游走体验就此产生。别忘了,即使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主入口,站在了建筑的“内部”,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走进”建筑,我们仍然身处建筑之外!

        从二层的过街桥看中庭的东侧

        从三层的台阶看中庭

        二层入口上空的过街桥

  从现在开始,想“真正”进入建筑就变得十分容易了,你将再次发现中庭在交通功能这一层面上又将扮演着入口大厅这一全新的角色。由中庭进入建筑,你既可以在现在所处的位置直接进入建筑二层,又可以沿着中庭向另一端走去。在沿途会有沿着墙壁伸向三层的直跑楼梯,在楼梯到达三层的标高时,又会有横跨中庭的“过街天桥”将你送到建筑的另一侧而无需去走环形的内廊。或是干脆走到中庭的尽头,那将有一个与中庭等宽的大台阶可以直通三层。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一条以最短直线距离设计的道路到达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还有什么样的空间能够比这样“露天”的“入口”、“大厅”更有趣于“不合常理”的“合理”呢?

  由中庭在交通上到达的便利逆推,它也必将成为由建筑各部分人流汇聚的中心。换句话讲,就是中庭将成为学生行为活动的高发地点,这也是建筑师设计这一空间最根本的目的。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课间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跑到操场进行活动,所以学生都是在教室内或门口有限的区域内活动。而在百子湾中学这栋建筑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可快速到达的空间存在,才为学生的课间活动创造了可能。四面围合的中庭、走廊与中庭间条窗的可视、楼梯与天桥创造的不同标高间的趣味,以及中庭一侧直接上到三层犹如看台席位般的宽大台阶,这些都是促成这个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的有力物质支持。不难想像,在这栋建筑迎来它的使用者后,在课间休息时间,这个中庭将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建筑内房间的排布如同建筑本身一样合理与严谨,环绕内廊排布的教室,建筑两端大空间的礼堂与体育馆,以及适时出现的楼梯间、卫生间、盥洗室等辅助用房,均紧凑地相互关联着。而这些及之前所提到的各种空间之间的逻辑与关系,在我看来,正是这栋建筑的精神核心,也是其有着巨大表现力的形式力量的源泉。对于现代运动的先驱沙利文所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经典论述,我认为这栋建筑有着教科书般的理解与阐释。

  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均在学校度过。而学校作为生活环境之一对人的审美取向、价值标准的潜在影响是也是不容忽视的。百子湾中学以其简洁清新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不失为求学之人于纷繁世界中的一片世外桃源。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