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新做——江南会's Archiver

类别:商业空间 来源: idc室内设计 时间: 2011/7/18 16:48:00




设计 FAKE设计
撰文 满登

工程名称:江南会
坐落地点:杭州
设  计:艾未未 Phil Dunn 刘正刚 Yin Yang 孙志鹏
竣工时间:2007年
摄  影:贾方

江南会所坐落在西湖边上的三台路上,是以著名实业家马云等8位著名企业家牵头投资的商业会所,在业界颇有影响。很显然为古建筑做室内设计,在当初的设计定位“修旧如旧”,还是 “修旧创新”,甲乙双方都有很充分的论证和理由。考虑到既然慕名请艾未未来担纲江南会所全权设计的重托,还是尊重艺术家为妥。也许是艾未未个性使然,江南会在他眼里纯粹是企业家商业领袖们放松情绪、休闲度假的地方。推敲商业巨子的内心世界和探索“仿古新做”的平衡点就成了艾未未最初的指导思想。

  客观地说,在仿古建筑上做设计,最棘手的是原木框架结构年久老化,哪些地方要拆?哪些地方要保留?哪些地方要加固?哪些地方要翻新?哪些地方适合做卫生间?哪些地方适合商务和办公等空间而最终要满足甲方的功能需求?其实这都难不住艾未未,难就难在“仿古新做”,“古”在哪里?“新”在何处?新和旧的平衡点在哪?如何处理室内和室外景色的关系?艾未未都在本案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观点。

        通向2号餐厅的道路

        园林平面图

        2号餐厅室外的木结构露台

        3号客房后立面

  我们注意到古建筑的正反立面,艾未未显然是运用了现代菱形的平面设计(即网状)作为仿古建筑的立面,仅保留黑瓦和白色的山墙。当阳光穿过菱形网状的瞬间,无数条等量壮观的光线密集地映照在地面,随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光线又漂移在墙上,那种光和影的神奇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律动感。尤其是从里往外透视时,阳光下的人世间居然被艾未未设置的现代版的花窗“过滤”了。是过滤了阳光的强度,还是“粉饰”了阳光温暖?还是内心世界通往外界做“掩饰”的一道“屏障”?透过菱形网状“窥视”阳光下的东西,或许只有在现场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观点一直反映在艾未未的设计中。为加强“老宅”的密封、隔音和隔热,艾未未在菱形网状背后设置固定的中空玻璃落地窗,落地窗与菱形网状之间除门外一律封死。艾未未考虑的是:西湖的美景和周围的天然景色不一定非要打开门窗才能欣赏,或许从过滤另一扇门窗的角度去看更有味道;而甲方则考虑更多的是:你要方便我们日后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笔者去现场观摩时,发现工人们正在修改和完善艾未未的得意之笔。

  江南会设计的另一个观点是艾未未为古建筑试穿了一身新衣——不仅为屋面做了隔热层,还为所有的老柱子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色漆膜。在室内的界面考虑上,艾未未似乎特别不能容忍“老宅”原有“肌肤”的老化和陈旧,说什么他也不能“亏待”将来在此度假的商业领袖们,尽量做的舒适、方便和私密是对他们的尊重。同时也提升了“仿古新做”在传承和创新观念的品质,毕竟江南会不是博物馆,也非考古场地。也就是说,艾未未在“仿古新做”上,索性将“新做”做的彻底些。所有的6个界面,重则,天,吊了顶;地,铺地板,包括庭院的天井和路面都铺设较新的地材;轻则,墙面除木结构框架保留外都抹成了白色。加上新添置崭新的仿中式家具、窗帘和灯光的配饰,人们似乎再也无法从岁月的沧桑体验和辨认它本来的历史风貌。由于遗留老家具的短缺和收藏太少,江南会 “新做”无意中大于“仿古”的历史是艺术家心路历程的一个“缩影”,新和旧在度的把握上除不确定的因素外,艾未未考虑更多的是速战速决。这似乎成了艾未未心中永远的遗憾,也成了人们争议最多的地方。按甲方的观点:不论怎么说,至少在古建筑中,你艾未未得给我们江南会留下一点“老宅”的历史原貌,哪怕是一根龟裂的柱子,一堵老墙,仿古保留部分和创新观念在此发生了碰撞。

        7号多功能厅外立面

        由7号多功能厅室内向外看

        7号多功能厅门厅

        7号多功能厅中庭

        3号客房的二楼空间

  然而“仿古新做”的观念最终还是覆盖了业主内心的期待。这并非否认艾未未的“仿古新做”。能不能客观的体现江南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设计学术角度上讲,从时间成本讲实际上很难控制,有时候艺术家的思维是一气呵成的。象艾未未常说的那样:“当发现石头从山上往下滚动时,为时已晚。”以艾未未的修养和功底,他想将江南会打造一个富有时代感的现代时尚中式风格会所,我们从他设计的钢板楼梯、工业铆钉及舰船防滑钢地板踏步的设计思路上也找到了“仿古新做”的逻辑。为减弱钢板对老宅木结构的冲突,艾未未在钢板上用了黑白两种颜色。白色,显然是在古建筑时空里保留“老宅”黑瓦白墙的传统本色;黑色,显然是协调楼梯的垂直通道气场仿中式老家具气息的关系。我们还注意到艾未未眼里的酒吧台及酒柜,前者“貌不惊人”,后者屏住气息——骨架结构是中式的,颜色则很时尚的白色,这种用时尚元素去“反串”传统的混搭风格颇有新意。

  在白色酒吧间,欧式古典的椅子和桌子却被艾未未改成了中式的红木色彩,这种“形同”而“意”不同的手法,用欧式古典形象去反串中式红木家具所产生的变化气息就颇有味道。另外,卫生间的几何型门窗造型,不仅在视觉上强化了空间的构成,还在空间隔断的运动走向上格外有张力,并打破了空间的横平竖直秩序。透过无象无形的几何型小方格隔断,卫生间横平竖直的构成暖色空间像罩上了一层结实粗狂的渔网,倘若要从里面“逃生”的话,足够让你待在卫生间思索半天的。像这类象征性、寓意性、趣味性和联想性的设计语言,在江南会还很多细节。

        5号客房中的白色钢楼梯

        5号客厅立面图

        5号客房一层平面图

        5号客房二层平面图

        5号客房主卧的木制影壁

        5号客房主卧吧台

        5号客房主卧木制影壁细部

  “一个作品的完整性和清洁在于原始动机和完成手段具有一致性、在于控制、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加重要,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这个作品会极大化。”这是笔者在艾未未博客看到的一句话。江南会的中式空间之所以还能给人们留下颇有创意的空间构成,其实最核心的思想是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江南会的设计特征,在我看来是中式、现代、时尚和简约的混合体,如果说江南会中式空间是“骨架”,那么现代、时尚和简约的元素则是“血肉”。“骨架”和“血肉”的配置趋向不仅要协调,显然还要有时代的气息。江南会所中式的特征依我看:所谓对中式空间构成是“有限”的,而对中式这种跨风格的介入和有关混合元素的输入空间显然是“无限的”。对中式不能脱离时代元素是未来中式空间设计发展的趋势,这一直是笔者的观点。

  当然,美中不足的是,艾未未没能在古建筑中有选择的保留一点历史原貌或几件同时代的老家具或古董书画,恐怕会影响“仿古新做”的精髓和内涵。但这并非艾未未的“过失”,有些意外不确定因素并非艺术家意志所能决定的。我们还注意到越是深入越是发现艾未未在本案中的创意和亮点总和争议混淆在一起。考虑到江南会所的经营性质,几乎每个“老宅”都有送餐的服务需求,晴天罢了,如果遇到雨天,从厨房送餐到其他“老宅”显然很尴尬。如在7间“老宅子”之间架起一条通廊,做到送餐和客流二个分流的通道那就两全其美了。艾未未抱怨说:“当初在高低错落的7间老宅做了通廊的规划,但牵扯到违章搭建的报批规定却不了了之”。体制的滞后和创新的矛盾一直是业界挥之不去的“痛”。

  不论怎么说,怎么议论,艾未未的江南会所的“仿古新做”的中式新理念我认为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逻辑。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