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之乡——闽西四堡'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杂志社 时间: 2013/8/27 11:07:00




撰文 董静

闽西的客家民居我们已经不陌生了,与之前介绍过的几个古村落相比,四堡的民居建筑保存的并不完整,规模也不大,但这里曾是雕版印刷繁荣之地。作为如今仅存无多的雕版之乡,四堡对闽西乃至中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堡位于福建连城、长汀、清流、宁化4县交界处的偏远小山乡。来到闽西,心中一个渴望便是去四堡看看。虽然史籍上对四堡雕版的记载微乎其微,但它地处宋代几大雕版中心之一福建的腹地,距离中古时代的雕版重镇建安(今建瓯)也只有百里之遥。它的历史直通着我国雕版印刷之源。走进它时,有一种将要进入时光隧道的美妙感觉。

       四堡的建筑整体上承袭了闽西的“九厅十八井”客家民居建筑形式相同

      进门后的晒坪

      为了满足雕版生产的需要,建筑形式会稍加改变

       开阔的前厅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所需场地要求

       作为雕版印刷的工作场所,建筑的排水系统非常重要

福建雕版印刷起始于唐。它真正的繁华却在北宋的汴京陷落,之后大宋南迁,文化中心随之南移。承载着文字传播的印刷业,在福建西北部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繁荣起来。明清两代五六百年间,由这一地区印刷的图书遍布江南大地,一直承担着整个江南广大民间的文化传播的使命。19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铅字印刷的传入,古老的雕版渐渐衰落。遗憾的是,在这种文化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时,不但没有人把它作为珍贵的遗产保护下来,更经历了文革的浩劫。

由于印刷业的繁荣,这里的大宅院都是当时著名的书坊所在地,即使四堡的建筑整体上与闽西的“九厅十八井”客家民居建筑形式相同,但因为民居和雕版印刷的作坊集中在一起,民居的建筑形式必然会有一些适应性的改变,通过一些建筑的细节,我们可以追溯属于四堡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方式。

四堡的民居建筑不仅作为居住之用,而且作为生产之用。宅前多有池塘、晒坪等。中轴线上的正厅往往是工艺最重要的工作场所,与其他民居相比,正厅的规模比较大。由于各道印刷工序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所以四堡的建筑形式也适应了各个工序的不同要求。与正厅相连接的厢房有的开敞,有的封闭,有的窗子很大,有的有外廊,这是因为这些房间当时是不同工序的场所。印刷过程中用水量大,建筑物的排水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在四堡的建筑中每个天井的地面排水沟比一般民居要宽要深,而且每个建筑单元外墙都有公共排水明沟。许多房间是作为储藏纸张和雕版之用,所以这些墙体的防潮技术很关键,当时人们是用涂满桐油的牛皮纸贴在墙体内表面,以达到防潮隔湿的作用。另外,有些砖砌墙体中间是空的,也可以达到隔湿的作用。

      古朴的建筑里面,蕴藏着深厚文化

        古代时,人们用涂满桐油的牛皮纸贴在墙体内表面,以达到防潮隔湿的作用

      楼阁的设计,增加了可用空间

       每个建筑单元外墙都有公共排水明沟

如今的四堡已没有印书的书坊,没有卖书的书铺,一如普普通通内地的村镇。当历史走过,除了建筑、散佚各地的书籍与祖辈口耳相传的故事之外,竟然了无踪影。

四堡现存的明清以来宅院式的书坊,数量颇大,至少百座,且建筑格局依然如旧。虽然这些书坊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大多已成了大杂院,到处堆满生活的杂物。房子太老,年久失修,正在听其自然地败落、霉坏、朽圮与坍塌,无人也无力量,把它们从厚厚的历史尘埃中清理出来。

也许四堡的历史过于久远,早早就度过了它强势的盛年。

参考文献:[1] 冯骥才.谁救四堡.建筑与文化,2006(12)
[2] 王轶铭.四堡传统建筑环境与雕版印刷文化保护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摄影:周跃东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文学艺术系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