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板梁古村落'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1/6/27 17:23:00




摄影•撰文 余平董静

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传承着生生不息的鲜活历史,吟诵着青砖黛瓦的诗意文章。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民居建筑的历史遗存,是一部读不尽解不完的农耕时代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的空间文本。

        板梁古村落隐于青山绿水之中,与小桥流水相连

        居民一层平面图

        居民二层平面图

板梁古村坐落于湘南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境内,方圆约3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湖南相对比较动乱,先后有明代中后期的湘南、湘西的农民起义,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在湖南的抗清斗争,清代中期的湘西苗民起义等等,这一系列的战争导致湖南人口的大量减少。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政府都采取了招降流亡开垦荒地的政策,大量移民涌入湖南。使得湘南地区在康熙、乾隆之时经历了繁荣富庶的时期。初建于宋末元初的板梁古村在这个时期强盛起来,人才辈出,考取进士11人,出朝入仕者上百人。

        接龙桥是一座三孔石板桥,全长23.8m,由九块近6m长、0.6m宽、0.6厚的天然整块大青石铺就

以家为单位的民居建筑,或多或少都存在个人领地的意识。自家的院落一般都有院墙围护,家族的私有概念在民居建筑上都有体现。在这一点上,板梁古民居表现得很直接。因为长年的战乱和匪患,这里的民居建筑尤其户户分明,没有一堵墙是共用的,没有一个院落是连在一起的。以家为个体围合起来的居所和院落形成了许多条窄小的道路,像一条条分界线,严格的划分你我的界限。这些深幽狭窄的小巷子,就如同村民的心理防线,死死地保守着自己的领地。

        古商街

        镇龙塔

        形式多样、组合造型灵活多变的屋顶

        板梁村家家户户板路相连

板梁村落家家户户都由巷子分割

在山区建房平地稀缺的情况下,这样的村落布局并不罕见。如果木构架的民居连成片,那一家发生火灾,就会导致“火烧连营”的情况。将家家户户分隔开的窄巷就成了解决了火烧连营的关键。封火墙(马头墙)也是具有较强防火功能的设施。其墙体设在木屋架两端,横向外,称山墙,前后檐为屏封墙(封檐墙),天井两侧为塞口墙。各部位墙体互相连接将木构架封闭不使其外露,起到防火分隔的作用。

家族的概念在古村落公共建筑中尤为突出。建筑内涵深深地浸润了儒家的宗法伦理精神。板梁古村择水而居,村前有水口、板溪,村中心有月塘、水井等。在月塘周围建立有祠堂、祖屋、神庙、戏台、议事堂等具有某种公共性的建筑。所有这些建筑,构成当地村民特定的心理生活空间或精神生活空间的中心。儒家特别强调“家齐而国治”,“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这种由血缘而派生出来的宗法伦理观念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民居和村落的建筑形态,反过来,传统民居和村落的建筑形态又突出了强化了这种宗法伦理精神。

湘南古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体现了“崇中尚和”的儒家理念。运用中轴线意识,强调左右对称,讲究均衡之美。堂屋是主体建筑的核心,严格地放在中轴线上,联系左右的卧室、厢房和厨房,堂屋前有院落或天井,构成空间组织的中心。小到一屋、一宅,大到一村、一镇,古民居建筑都体现了特定社会共有的目标和生活价值观念。它们或精巧,或粗犷,或繁复,或简易,但都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平凡之中传递出的劳动者祖祖辈辈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刘新德.儒家哲学思想对湘南古民居的影响[J] 建筑科学2009.4
2、唐凤鸣,张成城.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3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