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装潢杂志 时间: 2012/2/10 16:28:00




撰文/吴琳

摘要:
  本文对侗族鼓楼这种特殊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做了粗略介绍,希望可以引起人们对有于这一极富地域性的原生态民族建筑的关注。

关键词: 
  侗族鼓楼 ;传统民族建筑 ;图示文化;少数民族装饰艺术

  当你行走在贵州黔东南和黔桂湘交界的土地上时,你会情不自禁的被那里的山山水水所感染。看着一座座美丽的村寨统一在自然环境中时,你对于老庄的“天人合一,返朴归真”有了更深的感触,很多人都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感动。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这里仍然有一片质朴、纯净、团结的天地。知道那一座座高于民居的高楼是什么吗?那是侗族人的鼓楼。看到它,就证明你已踏入了侗族人的土地,它是侗族村寨的标志,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侗族人的精神载体,体现了侗族的文化和历史。充溢着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民族建筑中的奇葩,侗族人以它为自豪。

  鼓楼是侗族人的公共集会场所,一个鼓楼代表一个姓,是家族活动中心的象征。一个村寨有几座鼓楼表明有几个大家族。对内集会议事、击鼓报警、祭祀、教育、娱乐休闲、赏与罚,对外联盟组织、礼仪交往和特大型活动的协调安排,均在鼓楼议定。如果一个村寨有事即敲响鼓楼上的大鼓,像烽火台一样,人们应声而聚。而且侗族人的社会组织方式是以“款”为组织方式。最大款为全民族,为特大款;次为大款,称“大坪”;再次为中款,称为“坪“;其次为小款,称为“洞”,最后的一级为村寨。全民族像树枝一样,形成网络,一呼百应。鼓楼在这一更高层面上起着重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鼓楼的形式非常丰富,千姿百态。传说中鼓楼源于侗家人对杉树的自然崇拜,是对自然崇拜的具体物化形式。鼓楼是木框架结构,密檐,多边形高楼,用料全用杉木搭建。在建造上鼓楼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鼓楼不见栓,鼓楼不见柱。“栓”指结构固定方式,民居中常用。不见栓是指鼓楼的搭建全部用榫卯结构;不见柱是指密檐部分层与层之间的高度以不见到内部结构柱为标准。工匠们依照这个“宗”建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鼓楼。

  鼓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这里无法详尽叙述它的美丽。而且因为地域不同,风俗文化不同,广西、贵州、湖南的鼓楼都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更显出它的丰富。

  作为特殊的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它的装饰语言也是充满了少数民族的特色。在它的檐口、外檐翘角、宝顶蜂窝和鼓楼尖顶,我们能看到大量的民族装饰语言,侗族人民的生活、民风民俗通过图像和雕塑等反应在鼓楼上,显示出丰富的图示文化。鼓楼上的装饰大多直接来源于当地的民族文化,如平瑞鼓楼的翘角就是以泥鳅、水牛角和侗族女性耳环为纹样创作的。而且强势的汉文化到了这里是被侗化掉了。在鼓楼上你能看到《三国演义》、《西游记》及李时珍等汉文化里的人物图像,甚至现代生活中的汽车、动物世界的海豹都能在鼓楼的图像中看到。










  侗族鼓楼本身是由结构主体和装饰两部分组成,其中装饰又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附加在主体结构之上的彩绘和泥塑,如檐口装饰,这些不对主体产生影响,独立于主体结构之外,可有可无。其次是具有结构作用的装饰,如外檐翘角、鼓楼顶饰,它们在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加以装饰造型,不能和主体结构分开,但装饰造型不受结构的约束。第三个层面就是指直接由主体结构决定的装饰,形成结构美学。如宝顶造型,它直接构成主体,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决定了主体形式。它的结构形式,构造方式本身即形成装饰。它的建造方式、材料处理和色彩构成形成装饰语言的丰富性和差别性。与前二者比起来,这种装饰是纯的结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起主导地位,而且充满了智慧。














  如果说主体结构是反映地方材料处理和力学规范,重在科技方面。那么装饰更多的是通过绘画、雕塑造型、文字、色彩、建造来表现传统文化,反映人文艺术和民族精神内涵。

  侗族鼓楼在文化和建造之间找到了它诗意的平衡。它非常具有个性,不仅有特殊的地域特征,更关键的是,它还是原生态的,携带民族文化精髓,是真正意义上的与环境共生共融的民族传统建筑。在这里我们还只是粗略的介绍了它的形式,更深层次的意义等待着我们每一位观察者去发现,去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定国.简明侗族知识读本.中共黎平县委宣传部,2002
2.贵州省文化厅.侗族鼓楼.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