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之本源——米脂窑洞古城'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中国 时间: 2011/8/19 12:30:00




撰文·摄影 吴昊 李建勇

米脂窑洞古城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侧,无定河中游,距西安市580 km,距榆林市76 km。米脂城作为县治所在地,历经900 多年的历史,至今以古老、簇新参半的面貌屹立在黄土高原上。米脂窑洞古城民居聚落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典型民居聚落,传统院落林立,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典型代表,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米脂窑洞古城背依盘龙山、文屏山和东沟,无定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城西侧,银河和饮马河由东向西穿过城内注入无定河。在无定河东岸与盘龙山和文屏山及东沟之间形成由平地到缓坡的地势,米脂窑洞古城就顺应地形建立在这风水宝地上。其选址正符合了中国传统聚落选址的风水理念,而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鸟瞰米脂窑洞古城

民居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聚落采用怎样的布局形态。随山就势的布局就是民居聚落的院落随着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建。米脂窑洞古城主要背靠盘龙山,民居院落或建在坡地上,或建在沟壑里,或建在土崖上,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整个古城区从盘龙山脚下的缓坡到盘龙山的山腰,聚落的街巷大多平行于山势的等高线,院落分布于街巷的两侧,所以整个聚落呈缓急不等的阶梯状分布,这也带来了从上而下窑洞建筑类型的不同:居上者,依山势多建靠崖式窑洞院落;居下者,多建独立式窑洞院落。所以造就了不同于一般聚落的独特景观价值。

米脂窑洞古城指的主要是米脂县城的老城区,街道主要包括街、巷两种形式,其街道主要以东大街、北大街、西大街、南门街为主骨架,四条大街与南门街形成十字交叉口,西大街经由杨秃子湾与北大街交汇于老城北门遗址,地面铺装沿用了原有的石板路面,四条大街在长短比较上类似于西安市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东大街平行于银河,与原有的城墙也平行,北大街、西大街、南门街则与饮马河和银河呈垂直状态。其他巷道主要分布于四条大街两侧,形成不规则网状,地面石板和碎石随不同的地形坡度,或平铺,或竖铺,各具特色,古朴而又富有情趣。每条街巷的走向即符合地形的排水方向,同时满足了宅基地的合理划分。

米脂窑洞古城作为“城”,它又具有城墙(包括城门)、钟楼、衙署、书院、文庙等公共建筑。通过实地考察,现存的主要公共建筑有李自成行宫、文庙和华严寺,可见米脂窑洞古城的传统公共建筑破坏严重。

李自成行
宫盘龙山古建筑群是旧真武庙(俗称祖师庙)址,至今完整保存。总占地面积3333 m2,建筑面积1760 m2,坐北向南,偏东15°。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位于盘龙山山腰,崇祯十六年(1643),已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的李自成率军返回故乡,在此驻跸,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李自成行宫”。主要组成建筑有:山下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吕祖祠、娘娘庙、石坊,沿台阶向上有二天门、前楼,顶层沿中轴线由前至后为玉皇阁、牌坊、启祥殿、兆庆宫,两侧分别设置钟楼、前厢殿、廊庑、后厢殿。

        李自成行宫

        李自成行宫

        门楼墀头

        云纹挑梁

        带有防御设施的倒座房

        门楼雕刻

        砖花檐口

文庙
文庙初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原址在上城。明弘治九年(1496)迁于下城东街。从明至清先后经过7 次维修,建筑严整,规模较大。“五四”运动以后,反孔宣传日甚,文庙改为学校用地,照壁、礼门、义路、棂星门等相继拆掉,戟门、厢房、庑廊改作教室,大成殿一度用作会议堂。1966 年“破四旧”中,大成殿龙脊兽吻全被捣毁,后来做过维修,未完全恢复原状。

东大街小学前院门庭
它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由巧匠马兰芬领工修建的。它打破了传统古建的格式,在古城修建的第一座仿西式门庭。砂岩条石台基,青砖砌五面三段的立体隔柱六根(砂岩柱基),柱顶砖砌3 种不同形式的宝瓶,呈左右对称。柱间砖面墙5间,上下嵌矩形框。中为门洞,门上方为砖饰旗徽图案、花瓣顶。总阔为17 m。高为8 m多,背面为窑洞。此建筑作为中西结合的一种,有其研究价值,也是东大街上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

米脂窑洞古城的民居住宅型制,无论从平面、立面,还是其建筑装饰处理,都明显的与陕北一带的整体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相似,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前堂后寝、界限分明,以宏阔齐全取胜。其形制主要模式是四合院、三合院以及四合院和三合院的组合式院落。不论是一进院、二进院还是组合院落,其基本组成都包括正窑、厢窑(厢房)、倒座、耳房、院门,在二进院中还有转扇,当地对窑洞四合院讲究“三明两暗六厢窑(房)”或“五明两暗六厢窑(房)”,“明”指的是正窑,“暗”指的是耳房。更高等级的则为“明五暗四六厢窑(房)”,这些规格讲究与其他地方的四合院相比正是其特色所在。

        东大街仿西式门庭

        砖雕门楼

        西大街35号正窑

        西大街35号院落

        砖雕神龛

        石刻照壁

整个窑洞古城主要是由不同形式的窑洞四合院组成,现存比较完整的窑洞四合院近五十多座,与传统风貌保存较好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共同组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米脂窑洞古城。

米脂窑洞古城的窑洞式四合院和三合院民居类型,这是千百年来陕北人一直传承沿用的居住形式。窑洞民居大多独门独院,建筑装饰处理都集中在人们的视觉焦点上,其形式大多表现在木雕、砖雕、石雕、门窗、彩绘纹样等。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构件,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民间工艺的水平很高,是不可再生的艺术,是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并为弘扬民族文化和教育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米脂窑洞古城的传统聚落的建筑不追求豪华富丽,而是从选址布局、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三方面显示自己的境界:布局上注重环境意识,选址上遵循风水理念;窑洞建筑形式独具特色,形式多样;建筑装饰上,粗犷大方,地域特色鲜明。从传统民居院落中不仅能领略到黄土风情和窑洞之美,而且到处可以发现值得称道的微妙之处;这里老街古巷,院落层层,鳞次栉比,布列有序,具有陕北黄土之意韵。

        门楼构架

        木雕装饰构件

        嵌雕

        ”五福“捧寿抱鼓石

        窑洞四合院里的私塾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