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人工自然——河南新县徐家山村'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设计网站 时间: 2011/9/21 10:27:00




撰文┃樊莹

  徐家山村是信阳市新县周河镇柳铺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落,位于豫南的大别山深处。村落坐西北朝东南,三面环山,空气新鲜,湿润多雨,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走上一个多小时,在驻足的一瞬间,宛如进入了梦想中的“世外桃源”。

  徐家山村属于典型的血缘型村落,整个村子以徐姓占据主导,相传是300多年前徐氏一家为逃避乱世由江西筷子行迁移至此而建。全村40多家村民间均有亲戚关系,且保存有完整的宗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血缘关系网。于是,整个聚落形成了以宗祠(老宗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发展的空间布局形式。村子的整体修建没有具体的规划设计,但大部分建筑都是由风水师选址、定日期进行建设。房屋一般应坐西北朝东南,若因山势走向或其他问题没有达到要求时,则要在大门上进行弥补。建房子讲究24向,大门一般朝墙神向,而且不同年份的房子,朝向有些不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徐家山村部分房子的大门与墙面呈一夹角的现象。

        徐家山村俯视全景

        总平面图

        四合院——徐家山村建筑布局类型之一

        村中小巷

        三合院——徐家山村建筑布局类型之一

        一个四合院落——狭长的天井院

  地处豫鄂皖三省的交界处,不同文化圈中的民间技艺的碰撞交融,使得这里的民居在建筑形态上呈现出一种偏徽派民居的婉约气质,结构形式上还延续北方传统民居的抬梁式结构,但其灰瓦、黄墙及横长型天井又融入了徽派民居的一些元素,造就了其过渡地带上的独特建筑风格。又由于徐家山村位于大别山腹地,这里的地形地貌使其建筑在技术做法上呈现出与环境紧密结合的特点。选用当地山上盛产的栗子木、松木等作为主要的梁架结构材料,选用可回收的泥土做出夯土、土坯等建筑的维护体系,是与地貌特点的完美结合。用山上的石材作出高的地基和柱础,在屋面形式上做出悬山式屋顶,又是对气候特点的较好适应。总之,徐家山的建筑无论是防潮技术、梁架结构,还是维护体系,以及其他建筑构件,都有其独特的做法和特定的民间建筑术语。

        龙门架

        宗祠入口

        宗祠正堂的梁架结构

        宗祠厢房的梁架结构

        龙门架剖面

  当地工匠采用“五架”、“七架”、“九架”、“八字架”等梁架结构形式,并创造性地发明了“龙门架”。“五架”、“七架”、“九架”是根据屋架上檩条的个数而命名的,其结构形式相当于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即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的框架体系。这种结构形式的檩条数越多,建筑就越高大宏伟,所以“七架”、“九架”多用于宗祠和庙宇。“八字架”则是由于形似“八字”得名,跟檩条个数没有关系,其结构形式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桁架结构,简单而坚固。 “龙门架”起初应该叫“楼门架”,由于“龙门架”在施工时是双数起架,在梁架上部做出一个阁楼,在梁和矮柱所形成的中心有一个高1.8 m的类似于门洞的空间,可以作为两户间的通道。为区别于建筑的大门,把这个部分叫做“楼门”,再加上谐音及取“鲤鱼跃龙门”的吉祥之意,“楼门”便转变为“龙门”。 “龙门架”实质上标准抬梁式结构的变体形式,其童柱直接落在大梁上,龙门架上部相当于一个夹层,可做休息空间使用,也可做储藏空间堆放杂物,且空间高而宽敞,结构牢固,保持百年不坏。结合地方文化、习俗,当地工匠还创造出一套当地民间通用的建筑术语,如“照方”、“桑礅”、“方牙”、“升子顶”等叫法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他们的智慧。

        宗祠平面

        宗祠入口立面

        宗祠正堂正立面

        宗祠院落内南立面

        宗祠院落内东立面

  血缘型村落中,宗祠建筑是最主要的公共建筑,它的地位决定了其基地选址、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构造做法上区别于普通民居,显得庄严而神圣。整个徐家山村原本有一个位于聚落中心位置的老宗祠,后由于徐氏宗亲的增多,陆续发展成三个宗祠,即崇胜祠、盛世祠和永和祠。时至今日,惟有永和祠保存下来,另外两个宗祠已不复存在,只能从残留的石块中确定其大致位置。一般说来,住宅的选址是按照户主的生辰八字确定,而宗祠的选址及入口方向是按照出头建造人的八字来确定。徐永和祠位于村口附近,其走向与整个徐家山村的向基本一致,作为卫士守护着村子。该建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入口处高高的台阶、雕花的门垛、精美的拼花石窗,以及门洞上龙饰雕刻,都体现了其曾经的重要地位。正堂是宗祠最主要的建筑,在以前承担祭祀活动,现在失去其原有功能,作为一村办小学存在。正堂采用标准的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在做工和用料上都十分讲究,尽量做到直、平、整、精,凸显其仪式的庄严,无论是在开间、进深,还是在高度、形式上,都显得雄伟大气,历经百年依然坚固美观。东西厢房的木构架虽不像正堂一样合乎标准,却也更有特色。西厢房的结构是一个异化的抬梁式结构,类似于“龙门架”上多加了一根梁。另外,在檩下梁上的连接部分,有类似于驼峰的半圆形构件,既有结构作用又更加美观。东厢房则采用类似于桁架结构的“八字架”形式,在檩和梁的连接处有被当地人称为“纱帽”的形似打开的扇子的构件,装饰性极强。而诸如过廊处的石雀替、屋檐下砖石拼出的线脚、立面上部的小窗,以及屋脊上瓦片的堆砌方式,都是使建筑锦上添花,更富有生趣的点睛之作。

  合理的结构,简洁的外表,精美的细部,易得的材料,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徐家山村是从这片土地中逐渐生长出来的,世世代代传承演变,却总会被拥入大自然的怀抱。

          纱帽——位于宗祠厢房梁架上

        升子顶——位于宗祠正堂柱子上方

        宗祠入口上方的拼花石窗

       有一定倾角的大门——风水的影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摄影及测绘:郑州大学05级建筑学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