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射山下“银太平”——襄汾古镇汾城'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装修期刊 时间: 2011/9/23 16:32:00




撰文┃李弢 赵青

  古镇汾城位于临汾盆地西南部,西傍吕梁姑射山,古称太平县。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汾城曾是临汾县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始称泰平县,县治在今古城镇。北周因避周太祖宇文泰名讳改称太平。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县治移至敬德堡(即今汾城镇)。这里历史上一直盛产棉花和小麦,故素有“银太平”之称。自唐贞观七年始,至1952年终,作为县治所在地前后长达1319年。

  古老的太平县城几经朝代更替,增扩改易,汾城古城今天的历史遗存自唐至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交融汇聚,形成其独特的风貌。有古县城的明城墙、太平鼓楼、文庙、城隍庙、社稷庙、洪济桥、文峰塔、古戏台、大堂、县碑林石刻、清代民居等30多处等级文物。古建筑总面积约达2万m2,并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是现存较为完整的不可多见的古镇建筑群。

  古代的城邑,由城墙、街巷、府衙、庙宇、店铺、居民组成,有行政、戍守、商贸、教育等职能。汾城古城,经过各个朝代能工巧匠的建设,经过劳动人民的世代繁衍生息,早就成为了一座重要的通都大邑了。

        汾城俯瞰

        姑射屏外城墙

        古牌坊

  1. 鼓楼。汾城像其他古城一样,街道、建筑的格局都有中轴线和中心点,汾城的鼓楼就是个典型。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与民国年间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 m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边砌女儿墙,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鼓楼底层四个门的上方均有石匾,分别是:东眺塔汾、西望姑射、南通禹畿、北临尧都。第二层南北两方各悬挂着一块木匾:南匾上书“太平古邑”,北匾上书“揽月留云”。

   2. 古城墙。太平县城墙原为夯筑土墙,崇祯四年,县令魏公韩大兴土木,“采石为基垒以砖”。古代的汾城城墙高四丈,濠深一丈五,有五座城门。它三面临沟,有人说它是一座龟城,也有人说它是一座凤城。这虽都是就地形地貌而论,但汾城总归也是一座据险而建、易守难攻的城邑,现存的城墙以西城为最好。 

       逝去的古城墙

  3. 社稷庙。社稷庙位于南关石坡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年重修。社,是土神;稷,是谷神。这里曾是县太爷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庙内北边设有献台,乃是县太爷举行祭祀神灵仪式的地方;南边是戏台,每年春天,县太爷祭罢神灵,照例还要为神灵献戏3天。现存有献殿、大殿、钟、楼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实为雕刻艺术中的精华。

        社稷庙献殿

  4. 洪济桥。汾城周围一共建有五座桥梁,分别为城南南关沟的洪济桥、城东五龙庙沟的望汾桥、城西门外的广济桥、城南的会济桥、城东南东庄沟的无名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洪济桥。

      洪济桥

  洪济桥位于南关石坡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历代多有修缮。较大规模的修缮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桥上厦宇倾圯,易木柱为石柱”。故今日洪济桥乃乾隆十六年以后的形制。桥为石券单孔拱桥,券顶雕吐水龙首,东西走向,南北宽7.2 m,东西长14.2 m。桥上东西纵向建桥廊5间,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民国九年重修,至今保存完整。桥上的16根石柱凌空架起5间桥廊,石柱顶檩,斗栱承梁,飞檐挑角,兽脊雄踞。桥面东西走道青石铺地,南北柱外花墙相对。整座桥结构奇妙,古朴大方,既高大轩敞方便车马行人通过,又视野开阔利于游客凭栏远眺,使这座名桥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据说桥上建廊国内亦不多见,而以石为柱,尤为稀罕。有内行称“洪济桥”不失为桥梁建筑中的精品。古时,清泉由北向南流经洪济桥下,而后南行东折进彭村沟,最后入汾河。

  5.城隍庙。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筑面积4 000 m2,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城隍庙的山门是一座巍峨壮观又精雕细凿的建筑,其雕刻的精美、建筑的复杂程度、规模的庞大都令人不得不对其投入深度地关注。影壁及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大影壁中央蟠龙腾飞,两边的楹联“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人物无穷”,正是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一种领悟。

        城隍庙抱厦

       城隍庙山门

        城隍庙鼓楼

  进入山门后,沿中轴线与山门对着的是一座明代戏台。戏台坐南朝北,面向献亭,很具元代特征:漂亮的十字歇山顶,优美上扬的曲线,绿色的琉璃瓦,透雕着缠枝花的挂落。因明初建庙所用的工匠及建筑格式依然都是元朝的。所以很多人都叫汾城城隍庙戏台为元代戏台。与戏台在同一平台的是献殿。献殿和大殿是连成一体的,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在大殿建筑中最漂亮的就是正脊了,这是一组光彩夺目的琉璃组件,龙形的鸱吻中是龙戏牡丹等浮雕琉璃。还有垂脊上的花饰,无一不是清代炉火纯青的琉璃建筑艺术的佳作。

  城隍庙过去是各级官员上任宣誓就职的国家宗庙。按照不同级别,城隍的名讳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有王公侯伯的级别之分。汾城的城隍,按照旧制,是属于县一级的城隍,被称为“显佑伯”。每年四月和十月,县里都要在城隍庙逢两次庙会,祈求城隍惩恶扬善,显灵佑民。

  6. 文庙。文庙是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圣殿,也是过去官办学校——儒学的所在地。建筑面积为6000 m2,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启圣祠(内供孔子五代祖先)等组成。

  文庙有一座花岗石结构的棂星门,虽说名为门其实是一座有着蟠龙柱的石牌坊。大成门内古柏参天,清雅宜人,院中央是泮池,上有状元桥。大成殿是重檐歇山顶的,屋脊顶部也是非常精致的琉璃饰物。但是整个大成殿似乎被改建了,变成了其他用途,找不到原先的殿门,仅见到原先应该是隔扇的地方现在开着窗户。大成殿前是一座露天的戏台,这里是祭祀孔子时献演乐舞的地方。

        文庙棂星门

        文庙大成殿

  在文庙大成殿西30 m处的明伦堂创建于元代,面积283 m2,是当年县里大儒宣讲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地方,历来为明清府学所在地,现做碑林使用,内收藏几十通石碑,其中有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512)的造像碑,以及北齐隋唐造像碑碣和书法碑碣等。
  城隍庙与文庙前后相倚,仅以一条街道隔开,但又被横街竖立的两座木牌坊连在一起,城隍庙的石制旗杆和五彩琉璃影壁,就紧贴在文庙的后墙上。两庙除高低错落的五颜六色的琉璃顶建筑外,还有数人合抱的千年古柏,郁葱参天,蔚为大观。空中望去,红墙绿瓦被浓绿点缀分开,古朴神秘之感油然而生。

  汾城完好地保存了这么多古建筑,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就拿城隍庙来讲,从建国时候开始,一直是作粮库的;文庙里还是书声朗朗,做了学校;社稷庙作了医院……尽管如此,社稷庙的山门、工商所占的王家宅第、商业局占的布政司大院,还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被拆毁了。作为民宅,好多老太平县的望族世家的宅第,也都被拆掉了。现存的只有几处四合院,分别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和道光年间。

       木雕人物

        大殿龙形鸱吻

        社稷庙鼓楼

       社稷庙木雕

        城隍庙藻井

        文庙大成殿脊饰

         城隍庙影壁

  2006年6月10日,汾城古建筑群被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等规定,经专家评审并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审核,襄汾县汾城镇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其以丰富的明清古建筑和文化遗存为标志,以农耕文化区的民俗文化内涵为特质,在众多文化遗存中独具风采。

  悠悠古镇,散发着亘古的魅力:或秀美、或厚重、或婉约、或雄伟,积淀着深厚的三晋文化,见证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汾城这个古老的地名,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城邑,这连绵的古老的建筑,这些承载实在太厚重了!一座小小的社稷庙,一座高高的鼓楼,一座古老的小桥,一座不知名的老宅……都在讲述着悠悠古镇汾城的历史。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摄  影:李弢 逯光玄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