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照明——有意味的形式追求's Archiver

类别:照明 来源: idc 装修期刊 时间: 2011/9/23 16:22:00






  对于广义而言的博物馆,它除包含普通意义上的博物馆外,还应包括其他收藏、展示文物、自然标本和艺术品的纪念馆、陈列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博物馆是各种文物、历史遗物和艺术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宣传的机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妥善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财产,必须尽可能地使之免受光学辐射(包括可见辐射、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的损害。在博物馆的内部,有门厅、文物展厅、文物库房、准备室、会议室、研究室、图书室等各种房间,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它们对照明的要求也不相同。对于照明设计而言,还需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给观众创造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同时要保证展品应有的照度,还要尽量减小光学辐射对展品的损害。

  目前博物馆的照明设计与研究,一方面越来越强调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系统集成,另一方面也特别强调文物保护。

  国家文物局制定发布的《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中就对博物馆的照明质量与展品保护提出了要求。比较明确的照明质量的要求包含照度均匀度、眩光限制、照明光源的颜色特性、三维展品的立体感的表现以及对展室表面光反射特性的要求等。

  对于展室、陈列室而言, 照度均匀度的要求如下,事实上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1.对于平面展品,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应小于0.8,但对于高度大于1.4 m的平面展品,则要求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应小于0.4;2.只有一般照明的陈列室,地面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应小于0.7。 

  同时必须有较好的眩光限制:1.在观众观看展品的视场中,不应有来自光源或窗户的直接眩光或来自各种表面的反射眩光;2.观众或其他物品在光泽面(如展柜玻璃或画框玻璃)上产生的映像不应妨碍观众观赏展品;3.对油画或表面有光泽的展品,在观众的观看方向不应出现光幕反射。目前一般采用在“无光源反射映像区”内布置光源,一方面能避免反射眩光,另方面又能使较厚实的展品(如有画框的绘画等)不至于产生阴影(图01)。

        制图:潘帅榕

  博物馆照明使用的光源,如《规范》所言,应选用色温小于3300 K的光源,同时在陈列绘画、彩色织物、多色展品等对辨色要求高的场所,应采用一般显色指数(Ra)不低于90的光源作照明光源。对辨色要求不高的场所,可采用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60的光源作照明光源。对于三维立体展品,应通过照明方式的组合使用来表观其立体感。

  观众进入博物馆时,必然是从明亮的室外(其水平照度可能高达100000 lx)进到相对较暗的展室(其照度只有50 lx-300 lx),如果中间没有一个过渡区域(门厅),就不能满足视觉暗适应的要求,开始时无法看清展品。一般来说,人的眼睛由于适应状态的不同,即使视对象有相同的亮度,实际感到的主观亮度也会是不同的。眼睛的适应亮度越低,视对象的感觉就越亮。因此,只能通过设置视觉适应的过渡区把观众的适应亮度压低,才能使50 lx低照度的展室看起来仍然明亮。而在各陈列室之间可能因为展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亮度,观众在不同的展室之间走动时,所看见的亮度就有一个变化的范围和变化的方向问题,比如,从低亮度到高亮度或从高亮度到低亮度。通常,人眼所能适应的亮度变化范围有一个界限,而且从低亮度到高亮度比从高亮度到低亮度所需要的适应时间短。因此,应使较低亮度的展室与中等亮度的展室相邻接。 在大多数展厅中,只要把光集中到墙壁的画面上而不是地板或顶棚上,从墙壁反射的光已足以使观众在陈列室中顺利通行,有利于使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展品上。

  另外,出于展品保护的目的,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相关的数值标准在国际照明委员会的相关标准中也有):
  1. 光源辐射的光谱特性。即照明设计中应尽量减少短波成分。随着入射光线的波长移向蓝光甚至进入紫外波段,光线对展品的损害程度增大。因为紫外光对物质有很大的破坏性。因此,博物馆照明中要选用紫外光辐射少的光源或者在灯前采取隔绝紫外的措施。
  2. 光照到展品上的辐射能强度(照度)的大小和展品照明时间的长短。即照明设计中要限制照度和暴露时间,要减少因温度上升而导致的展品损坏。限制照度和暴露时间是相辅相成的。100 lx的照度作用于展品1000 h的破坏程度相当于50 lx的照度作用于展品2000 h。光线入射到展品上,一部分被展品吸收,导致展品的温度升高而使其干燥,如果室内空气湿度不足,就会损害展品。又由于照明的开和关,致使展品的温度反复上升和冷却,产生热胀冷缩也可以损害展品。热作用来自红外线部分,因此要尽量滤除光源中的红外线。
  3. 展品材料本身吸收和抗辐射能力的大小。即照明设计中要考虑不同展品的性质。不同性质材料的物品对光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不同敏感度的展品,考虑使用不同的光源和照度。对光损伤不敏感的展品,照度可较高;对光敏感的展品照度就要受到限制,一般不超过200 lx;而对光特别敏感的展品,应保持低照度照明,一般应在50 lx以下,在关闭展览时应使作品处在黑暗条件下。对于敏感和特别敏感的材料,应设法减少曝光时间。例如,只在有人参观时才开灯、展品上加盖子、利用复制品、放录像、定期更换展品、在非展出时间让展品处于黑暗的环境之中等措施。把对光特别敏感而且属于特别珍贵的文物保存在特制的展柜或特别设置的展室里,有利于保护这些文物。
  4. 同样出于保护展品的需要,对展厅的天然采光也需要加以相关的限制,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当采光系数为1.0%,室内的最低照度为50 lx,但其最高照度仍然可能超过300 lx。因此,在规定采光系数之后,仍然要采取措施降低天然光照度。直射日光进入陈列室,除会引起陈列室温度上升之外,还会产生直接眩光和光斑、照度分布极不均匀、极不稳定等问题。直射日光中的紫外线含量也很高,会使展品受到损害,必须利用百叶窗、格栅、窗帘或别的遮挡物就可阻止直射阳光进入陈列室。 而且天然光所含的紫外线最多,采光窗一定要采取隔绝或吸收紫外线的措施,使天然光中紫外线的相对含量小于75 μW/1m。

  以上对于博物馆照明质量和展品保护的要求,在很多有关博物馆照明的资料、文章中多有论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张昕博士的有关著作,相当之详尽及有创见。
  
  结合本期杂志的主题,倒是更想和诸位设计师来探讨对于博物馆照明的另一个有趣的话题:照明的形式美。照明在博物馆空间中都是对整个建筑的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展示,无论白天或夜晚,结合了天然光与自然光的博物馆照明,被定义为一种“光的艺术”。自然也是结合了当下前沿的照明技术与科技的一种设计艺术。在对于光与艺术品的处理上,许多出色的设计师和照明设备的公司都在这个课题上倾注全力,同时也体现他们的个性以及高超技巧。“今天的博物馆,积极地为更多的普通观众群体提供展品,它们摒弃了专门展示高雅文化的招牌,力图使博物馆成为大场面的、感官知觉的、幻觉与蒙太奇的场所,使之成为人们获取亲临其境的体验的场所,而不是聆听诲道原则、反复灌输符号等级知识的地方。” [1 ]

  这样的想法,在经历了纯粹的收藏中心,到标榜各地的文化,博物馆在新世纪进入了以体验为中心、以观众为权威的新时期。博物馆的价值观的转变对于博物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到博物馆建筑功能性或形式的理念,小到环境景观、空间结构、内部设施等等,都以此为基点做出很多调整。而博物馆的照明,处于其中的一块,也随着整个博物馆理念的改变相应得得到了改进和突破。

  博物馆建筑是其设计者建筑理念最纯粹的体现,不仅作为功能性建筑吸引了众多目光,而且也是建筑文化的先锋队。由于博物馆建筑具有文化性公共性等特点,设计者总在博物馆建筑上体现其建筑主张,不仅仅在建筑理念与形式上得到突破,照明方面也需要根据各个博物馆的特点得到创新,不单单是照明的功能,新的安装方式、定制的灯具等等,都能在博物馆建筑中得到及时和敏感的反应。
  2004年完工的西班牙Beulas财团所建立的艺术自然中心作为一个自然艺术的博物馆,对于展示3维的作品,采用了创新性的顶棚,并将灯具隐藏其中,巧妙地做好了坏境照明与重点照明的结合,而顶棚的设计也与整体相得益彰(图02)。

       ART AND NATURE CENTER, BEULAS FOUNDATION; GA DOCUMENT 92, Article: RAFAEL MONEO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内通道的照明也很好的与建筑相结合,形式与建筑风格相吻合,而并没有煞风景的在走廊顶部装一排灯来提供照明(图03)。

       苏州博物馆通道照明。摄影:潘帅榕

  而在Sverre Fehn的展览位于Palladian Basilia大厅,希望能够将北欧当代最为出色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的作品综合,将其近30件最初的材料和摄影作品,包括理念构想和现实作品放置在一个空旷且高顶棚的大厅中。在这个博物馆的设计中,为了达到尽量少的损坏原有建筑以及破坏整体的美观,照明设计师为这个展览设计的专门的灯具——Gnomon,这在灵活的钢结构上安装了全套轨道射灯系统(图04~图06)。这样的灯具能够悬挂安装,而且只需几根钢索安装也没有高度的限制。其设计理念也是来自自然的树枝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手法巧妙的解决了建筑的限制与照明需求之间的矛盾,充分体现了照明的设计以及照明与建筑的相融合,这样的境界是每一个照明设计师的终极目标之一。

       意大利REGGIANI Lighting 提供

       意大利REGGIANI Lighting 提供

       意大利REGGIANI Lighting 提供

  相信在本期杂志付梓后,读者能够在其中看到不少好的博物馆设计案例,我迫切期待能在其中找到好的照明实例来支持我的上述观点,也希望读者能一起来寻找形式和功能上都创新的博物馆照明,更期望能有设计师去身体力行的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1]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建筑学博士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